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打造中國版“硅谷”
發布日期:2017/12/18 10:36:33 | 瀏覽次數:8170 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印發,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藍圖鋪就。《規劃》提出“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到2050年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勁支撐,打造中國版“硅谷”,形成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已經拉開序幕,區域發展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沿廣深軸線長度約180公里的區域,集聚了高科技企業、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初步形成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對標美國硅谷、波士頓地區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區域,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不僅順應全球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實現新時期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的重大部署,將更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構建“一廊十核多節點”格局
“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順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縱觀國際創新發展經驗,美國硅谷、波士頓地區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區域,其各類創新資源呈現出“廊帶”分布的特征。從廣州到深圳的以高速公路、軌道等交通要道為依托的軸線區域,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順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是廣東省新時期實現新發展的重要保障。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空間范圍為:沿廣深軸線區域,北起廣佛交界處,經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南至深圳大鵬新區,沿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復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區域,長度約180公里。
“根據大數據分析和創新要素空間聚集的動力機制,提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一廊十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廊即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依托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等復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創新資源,三市連成一個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
十核是走廊范圍內創新能力和潛力最強的十個區域,是由省級統籌指導打造的創新戰略高地。根據目前的科技基礎和建設情況,具體分為三類推進:一是加快發展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創新城、廣州中新知識城、深圳坂雪崗科技城、東莞松山湖;二是著力提升廣州科學城、深圳高新區的創新能級;三是積極謀劃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深圳國際生物谷、深圳空港新城、東莞濱海灣新區等產業布局。
多節點是具有一定創新基礎,發揮示范效應,推動區域發展的創新節點,主要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加以推進。包括廣州國際生物島園區、深圳-鳳凰文旅科技小鎮、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
再造全球創新經濟產業帶
“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一直是我省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通過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將進一步強化廣深的‘雙引擎’作用,輻射帶動其他區域創新發展。”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東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尤其是廣州、深圳、東莞3市,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已經具備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堅實基礎和顯著優勢。
深圳、廣州和東莞三市的創新發展基礎雄厚,特別是企業創新優勢突出。三市以占全國0.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6%的GDP;人均GDP13.7萬元,超2萬美元,超過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標準。特別是在創新經濟方面已有良好的創新基礎,聚集廣東六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分布著一批全球知名、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和潛力巨大的“瞪羚企業”。2016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4805家,擁有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OPPO、大疆創新、廣汽集團、廣藥集團、金發科技等,多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扎根于此。
從科研機構來看,三市擁有雙一流建設高校2所和建設學科18個。截至2016年底,建有2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97家新型研發機構、44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集中布局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深圳國家基因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本省及雙聘院士15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專家161名,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112個。
深圳、廣州和東莞三市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2.53%提高到2016年的3.19%,超過創新型地區水平;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分別達到10.5萬件和2.2萬件,其中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總量的47%,連續13年穩居全國首位。
對標美國硅谷、波士頓地區等發達國家與地區的創新政策環境,高起點、高標準制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專項系列支持政策。“從發展普惠性科技金融、創新土地利用機制和項目審批體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建立協同管理機制等方面,加強政策探索,破除發展存在的制度性、體制性障礙。”該負責人介紹,推動走廊內政策互動,統籌協調走廊內的重大產業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重點研究區域產業共建、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創新人才跨區域流動等政策措施,保障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市創新活動各有特點、形成互補。如果能充分發揮多種元素聚合疊加,必將在中國乃至全球再造一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經濟產業帶。”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提出建設發展的“三步走”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科技產業創新能力領先全國;第二步,到2030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深圳擬實施六項重大工程
今年9月,廣東省委常委會議強調,要集中力量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發揮好深圳、廣州龍頭帶動作用,沿廣深軸線形成高度發達的創新經濟帶,輻射帶動全省創新發展。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已啟動《深圳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實施方案》編寫工作,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分四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成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主引擎,形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基本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第二步:到2025年,成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引領區,實現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創新型城市行列,現代化新經濟發展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基本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創新能力躍居世界創新型城市先進水平,強力支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打造“中國硅谷”,成為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點。第四步: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科技創新水平世界領先,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先鋒力量,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形成強力支撐。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的“十核”,深圳占了四個,接近一半。“目前,初步設想是構建‘四核十八節點’的空間格局。在規劃原有的十五個創新節點上,擬增補三個備選節點。”該負責人表示,四核為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區、深圳坂雪崗科技城、深圳國際生物谷。目標是構建科技創新重要空間載體,打造全球頂尖科技產業創新平臺,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深圳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擬實施六項重大工程,分別是人才集聚工程、成果轉化工程、企業培育工程、產業集群工程、平臺建設工程、創新環境工程,每一項工程包括若干個項目。”該負責人表示,將盡快完成《深圳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實施方案》編寫工作,穩扎穩打地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深圳段建設。充分發揮深圳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產業鏈配套完善、市場化程度高、深港合作等優勢,著力破除人才集聚、企業培育、平臺建設、技術攻關、區域發展等重點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進一步集聚創新型人才、先進科技成果、創新型企業,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完善創新平臺體系,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環境,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引領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全省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樣板”支撐。